大学文化视域下教职工社团建设思路探索
——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
魏有章,刘霞霞
摘要:大学文化是一个大学的灵魂,是实现大学职能的动力源泉和精神力量,决定着大学的品味和人才培养。高校教职工社团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高校工会工作有必要深入分析教职工社团发展存在的瓶颈,进而从规范制度、加强骨干培养、校企合作共建社团、发挥社团教育功能、运用多媒体平台推广社团等多方面重新定位和探索社团长远健康发展策略。
关键词:大学文化视域;教职工社团;建设;探索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校园社团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职工社团作为吸引广大教职工参与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之一,在引导教职工树立和谐理念、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推动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职工社团是具有某些共同爱好的教职工在自愿的基础上自发建立起来的、以文体、学术、或公益性为主的群体性组织。高校教职工社团对丰富广大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
1江苏科技大学教职工社团基本状况
国内绝大多数高校教职工社团依托校工会来协调和管理,江苏科技大学也不例外。我校现有桥牌协会、钓鱼协会、摄影协会、集邮协会、足球协会、快乐健身协会、乒羽协会、篮球协会、书画协会、自行车协会、汽车协会和游泳协会等12个正式注册的教职工社团。每个社团均有较为完善的社团章程,组织机构健全,社团成员职责分工明确,活动开展也较为规范。
我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平时600余名教职工常年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约占总教职工人数的30%。表1-1和图1-1显示,在社团成员中,教师占31.2%,教辅人员占9.2%,管理人员占39.8%,其他职工占19%;男教职工占83.4%,远大于女教职工16.6%;41-50岁的教职工占48.2%,20-30岁的教职工比例最小仅3%。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校教职工文体社团日益成为在校园里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教职工文体社团活动已经成为众多教职工业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1-1 江苏科技大学教职工社团岗位结构、性别比例一览表
图1-1 江苏科技大学教职工社团成员年龄结构分布
2教职工社团发展的瓶颈
尽管教职工社团在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教职工社团整体实力也日渐强大,但是社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瓶颈,这极大地限制了教职工社团的长远发展。
2.1活动阵地分散、短缺
目前我校已形成两地、四校区的办学格局,校区分散、青年教师众多、活动场地有限,给校工会组织全校性集中活动造成困难。校工会试图依托教职工社团来带动教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业余活动。然而,社团活动需要有固定的阵地作为基础保障设施,有了阵地,社团成员才会有归属感,开展活动才更高效有序。我校虽然每个校区都配备了规模相当的文艺、体育、学术交流场馆,但是,全校目前没有一个专门供教职工专用的活动场馆,所有的场馆都是师生共用,尤其是体育场馆,白天学生上课用,晚上对教职工开放。因此,活动场地成为限制教职工社团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2.2资金牵制明显
纵观国内各高校教职工社团,活动经费来源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学校拨款,二是社会赞助。通常教职工社团经费额度1000元至5000元不等。我校工会每年为每一个教职工社团拨款3000元作为活动经费,并鼓励各社团自主筹集社会赞助开展活动。然而现实情况是,教职工社团开展活动仅3000元的经费是远远不够的。教职工社团平均每学期至少开展2次专题活动,一学年就是4次,平均到每次经费最多只有750元,在物价普遍较高的大社会环境下,个别协会如自行车协会、游泳协会、桥牌协会等不需要大的资金投入也可以正常开展活动,但对于摄影、书画、篮球、乒羽等协会而言,组织一次赴外采风活动、书画比赛、球类竞技比赛,仅车辆使用费、作品装裱费、裁判劳务费等就需要不少资金。因此,仅依赖校工会拨款,是远远达不到活动开展的经费需求的。这就需要各社团动用一切成员的社会关系力量“拉赞助”以保证活动正常开展。
2.3缺乏高雅艺术品牌社团
从1998年开始,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等单位联合推出的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全国首开先河。2005年此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师生艺术修养的重要举措。很多高校藉此成立了合唱团、交响乐团、民乐团、曲艺社。我校是一所集工、管、农、文、理、经、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型大学,12个教职工社团活动开展精彩纷呈,目前已经是教职工业余活动的主流。然而,历史悠久的“工科”背景已深入人心,加之学校本身艺术类人才匮乏,仅有一个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在努力发挥文艺传承的作用,想要组建一只纯艺术类品牌社团实属不易,想要打造一个领头式的高雅艺术品牌社团做前锋,带领众多社团向多元化、市场化发展更是难上加难。
2.4成员技艺参差不齐,发展受阻
我校教职工社团是由有共同爱好的教职工自发、自愿、自觉组成的,每一个教职工的专长技艺都不同,有专业科班出身者,也有业余爱好者,专业人士毕竟少数,绝大多数的社团主力还是业余爱好者,每个业余爱好者的技艺程度又可分为娴熟、较熟练、不熟练这三个级别。若某社团所有成员在同等条件下以同样的高度求发展,必然会存在不熟练的跟不上,熟练的发展受限这种现象。这对社团的发展有很大阻力。
2.5参加高级别社团活动机会少,成员特长难提升
我校教职工社团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规范化管理角度来讲,在镇江市教育系统来说都名列前茅,个别社团在市里有一定影响力,社团每年参加镇江市举办的大型社团活动机会相对较多。参加更高级别的活动赛事既能让社团成员了解他人的优势,又能发现自身的不足加以改进,对提升成员的特长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我校社团对外交流的平台和渠道较少,参加省级、国家级大型社团活动的机会也非常少,12个社团中仅集邮、摄影、书画协会参加过省级、国家级的社团活动,其他社团几乎与高级别活动赛事无缘。
3 教职工社团长远健康发展的建议
3.1规范管理,保障设施,积极引导发展方向
高校教职工社团是教职工自主发展下形成的特殊校园文化,在大学文化视域下,校工会需注重社团发展的宏观规划,做好社团发展的顶层设计。在当前科技信息化时代,只注重兴趣爱好型的社团发展模式不利于高校社团文化的发展。因此,我校工会需一如既往重视社团发展,严格按照《江苏科技大学教职工文体协会管理办法》和《江苏科技大学教职工协会工作量化考核办法》两个文件管理规范社团活动。同时,尽力与相关部门协调,为教职工活动提供充足的场所和设施,保证社团活动正常开展。另外,校工会将考虑开展“社团星级评定”,对表现突出的、对广大教职工贡献较大的社团通过追加经费的方式予以奖励,既能缓解社团经费运营困局,又能不断提高社团活力、凝聚力,引导社团良性循环运作。教职工通过参加社团活动,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才能焕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
3.2加强培养骨干,注重品牌和内涵建设
社团骨干无疑已经成为高校教职工开展文体活动的核心力量。加大对社团骨干的能力培养,使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教职工在精神文化、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需求,是提升教职工文体社团活动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重要途径。在社团骨干的培养上,应以市以上各类大型社团活动为契机,选送骨干成员赴外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同时,要激励社团骨干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带领社团成员打造社团品牌,进而提升整个社团的活力和凝聚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目前,我校摄影、书画、集邮协会通过参加市、省、国家级的各类赛事、会议,社团骨干的专业技能提升很快,在各界协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有提升,为我校文化事业的发展增光添彩。
3.3搭建校企合作桥梁,增强社会互动,共建社团
校工会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发展为导向”创新教职工社团运营模式,积极搭建校企合作桥梁,通过联系企业联办社团让教职工社团接受企业文化、社会文化,不断提高社团的社会互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校企合作既是社团举措的创新,也是校企文化的融合,教职工在校企合作中也能充分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和大学文化氛围之间的异同,广开思路,为新型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3.4发挥教职工社团的教育功能,传承大学文化
教职工社团的主体是教师,社团的发展依靠教师的共同协作来实现,教师同时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因此教职工社团本身具备了教育功能。大学社团文化是教职工社团和学生社团共同的产物,教职工社团的发展,不单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目标,更要以向广大学生弘扬和传承优秀大学文化为宗旨。社团可以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面向学生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既能激励社团成员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又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启蒙”氛围,为有共同爱好的学生指明方向。
3.5充分运用网络媒体,推广社团文化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化的时代,网络媒体的运用已经使人类进入一个“速食”文化时代。我校工会目前正充分利用官方主页不断完善教职工社团资料,通过开辟专题栏目,让广大教职工及时了解社团的相关信息。今后还将开辟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实时播报社团新动态,加强线上线下信息交流,为推广我校教职工社团文化,打造品牌社团而打好攻坚战。
4 结语
大学的生命力在于文化传承和创新,教职工社团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教职工社团通过组织主题明确、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展示大学教职工的文化追求,它在提升教职工道德行为、文化修养、技艺水平、身心健康等方面越来越体现出其优势性。教职工社团的建设和健康发展始终要遵循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使教职工文化深入人心。虽然教职工社团的发展遭遇瓶颈,但其在新时期大学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已不容忽视。随着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深入推进,它对大学文化的提升将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J].2005年海峡两岸大学文化高层论坛,2005.
2. 甘亚.高校教职工协会建设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25-126.
3. 杨凯,施险峰.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策略分析——基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7):32-34.
4.滚军军,安徽省高等学校教职工体育社团现状与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5):106-108.
5. 孙冬梅,教职工文体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10):60-61.